找到相关内容158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戒定慧的考察

    不能发慧。如引发慧,必是,恶慧。佛法的忏悔制,于大众前坦白的披露自己的过失,接受僧团规定的处罚。经过一番真诚的痛切忏悔,即回复清净,如瓶中有毒,先要倒去毒物,洗涤乾净,才可以安放珍味。如布帛不净...第一节 戒   忏悔与持戒   八正道的内容,即戒、、慧三增上学,今再分别的略为论说。厌倦一般生活,感到私欲占有的家庭罪恶,痛切有情的自相残杀,一切是无常与苦迫。发心出家的,必对于这样的人生有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1456510.html
  • 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

    大悲本性。二不厌大悲,代一切众生受大苦。三入一切恶道大悲,处在生死度众生。四于诸天人受生大悲,示现诸法悉无常故。五不舍一切众生大悲,于无量劫起大誓心庄严成就。六不著己乐大悲,为了与一切众生乐,七不...,悲以一苦(即苦苦)行相为缘。   三境界差别(或所缘异),“由缘一界三界为境起故。”大悲缘三界苦众生,悲缘欲界苦众生。   四是地差别(或依地异),“由依四...

    董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92960249.html
  • 研习“杂阿含经”论增上慧学

    欲悉虚伪,正智、正系念,不习近家苦,非义和合者。”释尊经常教导:“有罪当忏悔,忏悔郎清净。”因为一时过失,成为进修德行的大障碍,不能得,不能发慧,如引发慧,必是...lsquo;有五根。何等为五?谓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根、慧根。信根者,当知是四不坏净。精进根者,当知是四正断。念根者,当知是四念处。根者,当知是四禅,慧根者,当知是四圣谛。’&rdquo...

    蔡惠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1863707.html
  • 慧能伦理思想的当代审视

    四业),贪欲、瞋恚、愚痴(以上“意”三业);“十善”则与之相反。“八邪”指:邪见、思维、邪语、邪业、邪命、邪精进、邪念、,...中心的想法。还要了知一切妄有的心识都是由于不能认识现象的无常,本质的“无我”而产生的。对利益的追逐和财富的占有欲望,也都是妄有之心的表现。因此,要通过“戒、、慧&...

    荆三隆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4763737.html
  • 关于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的若干思考

    指导下进行,所谓“正定”、“”之区分正是由此而来。因此,人间佛教在未来的发展,加强对佛教教义理论的研究就十分必要,只有真正契入佛陀教义之“理”,才能使人间佛教更好地奠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应“机”...

    洪修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3670865.html
  • 密传参禅要法

    耶?若如此,即名,非佛法正意.六祖云:那伽常在,无有不定时.须彻见本体,方与此相应.释迦下兜率、降皇宫、入雪山、睹明星、开约众,未出此.不然,则被动境漂溺.孰名为?动境中求起处不可得,...皆志不坚也。予曾撰读书心法,开首即云立志若坚,反难为易。今于佛法工夫也,亦是如此。   志坚则事必成。予今以世事比论。譬如,越王之复吴仇,张良之报韩恨,以及狄仁杰之再兴唐室,总因志有所而事成。果应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3479855.html
  • 佛教与科学

    正确的禅定,而非外道的。内心无贪、嗔、痴诸妄想,心如明镜止水,无念无想的心境,就是正定。   现在是科技发达,物欲横流的时代,必须深体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的世间真相,才不会作高科技物资的奴隶,并要...觅食,虽然居无定所,却过著群居的生活。   人类过著这种到处觅食生活的时间相当久,大约在一万年之前,人类才开始过著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,也开始定居下来建造村落。因为居有所,也有固定的食物来源,因此...

    净公上人

    科学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2021471481.html
  • 净空法师谈止观与念佛止观

    戒定慧是基础,不能得,纵得慧亦是狂慧,中无慧亦是。   △ 说到定力,凡夫也有,的境界不相同而已。凡夫将五欲六尘境界当作真的,心在五欲六尘之中,故见不到佛的境界。从前佛在祇园精舍见蚁而笑,谓...与佛心,心心相应。教下的止观也是,方法不一样,目的则同。   △ 佛对于恐怖的众生的安慰之处,生死之因缘自己可以做主宰,想不生不死并不难;见思烦恼是生死之根本,如不肯断是愿意在世间。烦恼一起来,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念佛|止观|净空法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3/1549268463.html
  • 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理

    外道不究竟之法。  七、正念:念从心起,心不离道,惟念真如实相,或功德相好,故称正念,得正念,则与菩提相应,心无动失。  八、正定:远离不定、,及有漏禅,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,谓之正定;得正定,则能正住于理,决定不移。  八正道,又可归纳于戒定慧三无漏学:即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为戒学;正念、正定为学;正见、正思维,为慧学、修八正道,为灭谛之因,可达于涅槃。  六 十二因缘观  在原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2239383.html
  • 修定之证得及其它

    来说的。  如上所述,成就三摩地自在者能于诸衣、食、卧具等,随宜获得,便生喜足,又正了知而为受用;其心清白,离随烦恼,乃至获得不动,能引一切胜神通慧,是名三摩地自在。  四、对境真伪或正之鉴别  ...此等善根之真伪,应以本法修治:如发不净观禅,还修不净观,随所修时,境界增明,此则非伪。若以本法修治,渐渐坏灭,当知即是邪相。  (2)境之正  由于方便修习,定力增长,获得欲界定或未至,《禅》卷...

    如吉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30239501.html